江声不尽英雄恨-吊念沈慕羽先生

文章分享 - 何启良
Print
何启良 何启良

一、彷佛一切都有预感。2月5日我正在完成马来西亚华人五百人志写作计划的"沈慕羽"一项,凝视着他老年和暮年的相片,想象他眼神光芒间的种种,以及回忆这些年来他和书信和电话里雄苍的声音。我应该如何诠释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事业呢?傍晚回家后感觉身体不悉,吞下两粒止痛药后很早就就枕了。早上起来才看到国忠昨夜寄来的简讯,说沈先生已经辞世,6日下午将到马六甲吊唁。这几个星期我也正在为林连玉基金会积极筹备一项"沈慕羽国际学术研讨会",已邀约数字学者参与。于是在出发马六甲之前,我给他们──黄文斌、张晓威、廖文辉、叶汉伦、李乾耀、黄建淳、吴前进──发了一项简短的电邮:"当我们正在积极筹备沈慕羽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时候,惊闻沈先生辞世消息。不禁悲从中来。江声不尽英雄恨,天意无私草木秋。从李亚遨先生处得知,3天前在病床边,他曾告诉沈先生有关研讨会之事,先生甚为高兴。有此激励,吾辈将更为奋发。"

在驾车奔向马六甲的途中,那纯净而无波的《心经》在播放,梵音让人心灵平静,我逐想到前几日辞世的圣严法师。在电视上,看到他灵堂只挂一幅挽额"寂灭为乐",法师遗体睡态自然,头侧向右方,佛袍翩伏全身,是那么潇洒、那么随心所欲,往极乐世界矣。车经东甲一段,山脉起伏,眼前如画卷展现峰峦青葱,使我想起当年文斌夫妇和我奔向马六甲为祝贺沈先生90大寿的一段对话。"90岁啊!"文斌叹曰,"白头吾欲事功名。"他念的是陆放翁的诗句。我点头称是,心里浮起的,却是陆放翁的另一诗句:"壮心未与年俱老。"如今我单独一人经此景色,诸山犹在,心境全异,此刻脑里想到的,仍然是放翁句:"江声不尽英雄恨,天意无私草木秋。"吾辈多情,天意无私。山色迎人,风声送客。窗外苍莽山色,我已无暇欣看。

《心经》播毕,我找到了柴可夫斯基《"悲怆"(第六)交响曲》的唱碟。此乐曲似乎更能反映我现在的心情。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,这是人生的漩涡?这是不容逃避的现实,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,而又必须自我收敛,不断自省与求赎。第四乐章如《心经》之平静,大风浪均过,我彷佛精疲力竭。

沈先生灵堂摆放在马六甲培风中学的大礼堂,俭朴而庄重,有三佛说法象,我鞠躬行礼后,敬观瞻仰沈先生遗容。棺盖里内的先生看来面额瘦缩,然而安详慈悲;眼睛微闭,可感到他求生之坚定,嘴巴开张深缩,鼻子仍然像以往挺直。心停了,仍然觉其拳拳;沉默的遗体仍然闻其大音。先生高龄寂灭,自是灯尽油干。我退后静坐在大礼堂的一个角落,凝看周围动静,犹如世事沧桑。去年沈先生95大寿时在这台上的演讲和高歌,一幕幕浮现眼前。斯人寂寞,悠然去矣。料先生必有灵在天,俯察人寰,想应笑我痴矣。

二、沈慕羽(1913-2009),祖籍福建晋江,生于马六甲,终于此地。他一生跨越19世纪,是为百年马华的缩影。其终身脉搏与大马华人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。从他个人的忧患和宠辱,以及在其时代里作为的成败和身份的浮沉,可以侧面地窥看出一个民族的忧患和宠辱。他一生的经历和遭遇,是百年来华人社会在马来亚承受种种变迁的一个缩影。年青时身逢抗日战争,因父亲之故参与中国国民党政治活动,马来亚独立前后参与马华公会,极力主张华人本地化。青年沈慕羽政治意识的转变颇具代表性,它反映出大马建国前后时部份马华知识分子政治思潮的演化过程。他同时参与维护华文教育运动,在马华公会期间因为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与陈修信离异,被马华公会开除党籍。

后先生全心投入推动与维护本邦华文教育,领导教总28年,这个时期他的反权势的意识也明显地强化了,而后来先生更加具忧患感。这种意识上的转化,颇有现代意义上人格觉醒的意味。1972年,马华公会领导层发动了全国华人大团结运动,先生参与而后被当局起诉言论煽动罪。1989年"茅草行动"入狱,出狱后仍然言论犀利,直指权贵。他曾谓当年华教人士如林晃升等参加了反对党,是逼上梁山,喻之为"民权的起义,民主的革命。"说得极为得体,极为贴切。

综看先生的人生格局,虽身处体制边缘,然而还是非常"主流"的。他投入信念而不极端,优时而不孤愤,而最重要的是他的言行始终一致。他一直认为,马来西亚政府把人民分为土著和非土著乃不明智之举,因为依归健全的国家里实无所谓土著或非土著之分。他的家族就是定居马来西亚已百年的土著啊!他一生不主动追求名利,晚年马华公会欲恢复他的党籍,他婉拒;委任他为上议员,他亦婉拒。其实不管多少国家衔头或文化奖誉,都不足以扬其贡献、表其心志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七回,罗贯中借曹操之口,说关云长"财贿不足以动其心,爵禄不足以移其志。"而慕羽,不正是仰慕关羽之意?先生之言行举止,可比关羽矣。

先生一生希望,乃民族平等,共建大马;一生憧憬,乃铲除种族主义,建立公平社会。综看当前马来西亚动荡之政局,以及华社华教风雨之飘摇,吾辈深感忧急,不得不紧记先生常挥毫之"华教尚未平等,同志仍需努力"语重意长的遗志了。

文章来源:《星洲日报》言路版 2009年2月9日